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犯兵家大忌,频频换帅,朱可夫临危受命

1943年春天,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上,一度占据优势的德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苏军消灭了德军几乎四分之一的兵力,德军的一位陆军元帅以及20多位将军被俘虏。

从此之后,希特勒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了,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公开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出兵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

1941年12月,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

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希特勒“迅速解决苏联”的愿望落空。而此时,美国在遭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正式对日本宣战,这一举措也让德国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必须要在赶在美国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对苏联的作战。

于是,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苏联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的局部攻势。

1942年春,希特勒召集了德军的高级将领召开一个军事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在夏天到来时,苏联境内的德军要拿下伏尔加河上最重要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同时也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中心,西面和南面是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也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的最重要产区。

德军一旦攻下斯大林格勒,不仅能够获取丰厚的粮食和石油之外,还可以实现希特勒的另外一个想法:“这座城市是用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若被攻陷,将会摧毁所有苏联人的心理防线。”

希特勒调派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穿越苏联的南部草原,极速向高加索地区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在1941年占领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后,并在其东部做好了担任攻势先锋的准备。

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被拆分成了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

  • A集团军群由威亷·李斯特指挥,率领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向南挺进高加索。

  • 而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和赫尔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负责前往东面的伏尔加河与斯大林格勒。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接到希特勒的命令之后,指挥第六集团军一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到达了顿河边上,只要渡过顿河,就能迅速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包围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就正是这个决定,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向斯大林格勒挺进的过程中,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装甲部队打得十分顺利,当他们到达顿河河区的时候,一道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顿河河区的东面是斯大林格勒,南部是高加索油田,德军究竟是应该首先占领油田,还是攻打斯大林格勒,而德军的统帅部则主张集中力量攻击其中的一个。

但是,好大喜功的希特勒最后了做出的决定:分兵两路,同时攻击。

希特勒命令第四装甲集团军去攻击高加索油田,其余的兵力去攻打斯大林格勒,这样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也就只有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了。

就在德军大军压境的时候,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下了一道命令:“不允许斯大林格勒的居民们撤离,留下来的几十万居民都必须参与到城市防御工事的建设中去。”

按照斯大林的要求,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都被修建成了防御作战工事,整整座城市俨然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

希特勒的“分兵两路”的策略,为后来德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可是此时的斯大林也开始犯错误了,直接导致了苏联两个集团军的覆没。

面对德军的大军压境,苏军在研究具体应对作战计划时,苏联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在西南方向对德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部署”。

铁木辛哥的这个计划一提出,遭到了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强烈反对,他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兵力提供给西南方向进攻”。

而斯大林却坚定地支持铁木辛哥的进攻计划,他想要继续延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沉痛地教训一下希特勒。

然而,斯大林也为自己的急功近利的决定吞下了苦果。

1942年5月12日,铁木辛哥指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45个师,向德军发起进攻。进攻刚开始时进展的还比较顺利,苏军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并在三昼夜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25-50公里。

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指挥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在第16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的侧翼发起反攻,合围了苏军南方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第57集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

战斗至5月29日,被德军围困的大部分苏军被歼灭,其中包括整整两个集团军全军覆没,严重挫败了苏军的士气,有些人一度对是否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产生了怀疑。

负责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司令安东·伊万诺维奇·洛帕京在大战即将打响的时候,就公然对外界宣称:“我守不住斯大林格勒啦!”

安东·伊万诺维奇·洛帕京所说的扰乱军心的言论传到了斯大林的耳朵里,斯大林干脆撤掉了他的职务,命令原本担任苏联64集团军副司令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接替洛帕京的职务。

与此同时,德军已经逼近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苏军与德军的兵力对比是:兵力1:1.2,坦克1:2,飞机1:3.6,火炮和迫击炮数量大致相等。

从双方的军事对比来看,德军的整体实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军,崔可夫做了战前总动员,他对苏军战士们说:“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打胜仗,要么同斯大林格勒一起埋葬。”

崔可夫下令把总指挥部就设立在斯大林格勒城市里面的最高点马马耶夫高地的脚下,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总指挥部都不许后退一步。

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的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7月23日,德军突破了苏军第62集团军的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两个师。

7月25日,德军向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第二天,苏军第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眼看着苏军的节节败退,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失望情绪,他当即撤销了铁木辛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战斗意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撤离的军人,都将被枪毙。”

并且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允许后退一步”。

但是,就在德军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时,希特勒却下令“暂停攻击行动”,并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

这样一来,霍特指挥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又要归还给了B集团军群。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暂停了进攻,这也给了苏军一丝喘息的时间,正是在希特勒的干预下,让德军丧失了赢得战役胜利的机会,这也是希特勒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一直到8月19日,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和霍特才重新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的德军依然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9月2日白天,德军第四航空队出动了500余架飞机,晚上又出动了飞机2000架次,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狂轰滥炸。共投下了一百多万枚炸弹,其中80%是燃烧弹,整个斯大林格勒被炸成了一片火海。

两天后,德军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地面猛攻,苏军的防线岌岌可危。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紧急致电西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并任命他为苏军最高副统帅,要求他立刻赶回克里姆林宫。

朱可夫是苏联赫赫有名的战将,早在1941年7月的时候,他因为主张放弃基辅,实行战略退却而惹恼了斯大林,被降职为苏军西方面军总司令。

这次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告急,斯大林再次把朱可夫推向了救火最前线,而德军指挥官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也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对手。

在克里姆林宫见完斯大林之后,朱可夫立即飞到了斯大林格勒战斗前线,当他来到斯大林格勒时,他完全被这里的情况惊呆了,当即给斯大林打电话说:“前线的情况很不乐观,估计很难守住。”

斯大林一听,说道:“你先回来,当面说。”

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一起去见斯大林,他们三个人展开了一个小会议,这个会议也决定了斯大林格勒命运的逆转。

就在斯大林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开会的同时,希特勒电令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力量,向格罗兹尼做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

可是,此时德军的冲击力已经迅速下降,进展的非常缓慢。

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

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了全力,也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导致德军冲击力丧失的原因是缺乏燃油。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和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并发出作战命令:“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

自古有云:“在战场上临阵换帅,乃兵家之大忌”,此时的希特勒却一反常态,频频换帅,遭到了当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的反对。而希特勒不但不听,反而免去了弗朗兹·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应该算是希特勒犯下的第三个致命错误。

希特勒在战场上临阵换将,也动摇了斯大林格勒周围的德军战士们的军心,这也给朱可夫留下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9月13日,德军Ju-88式轰炸机用燃烧弹将斯大林格勒市区炸成废墟,伏尔加河沿岸对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之后,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担当进攻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指挥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

苏军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以及舒米洛夫指挥的第64集团军担任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此时的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德军与苏军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利用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而这样的战术也让朱可夫看到了破敌之道。

朱可夫利用德军各部队之间些许混乱的空档,命令苏军采取“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与德军贴近,这样就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势,把敌人拖入到了漫无边际的巷战之中。

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开始实施重点攻击,经过一天的残酷战斗,马马耶夫高地落入到了德军的手中。

第二天,苏联近卫军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突然向德军发起了反冲击,又重新夺回了马马耶夫高地,很多重要的据点就是这样被双方反复争夺。

但是由于希特勒的盲目指挥和临阵换将,苏联战将朱可夫逐渐地掌控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展节奏,将德军成功地拖入了巷战,此举不仅扬长避短,而且也为苏联方面积蓄反攻力量,贏得了宝贵的时间。


阅读363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