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主动入朝参战,牺牲异国,儿媳含泪问毛泽东:岸英做您儿子合格吗?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了一次关于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历史性会谈,毛泽东由于受到了党内外空前的质疑和压力,返回到延安之后就大病了一场,甚至苏联都专门派医生前来给毛泽东医治。

身在苏联的毛岸英趁此机会,跟随着苏联医生一起,乘坐伊尔-18新型客机飞抵延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

此时的毛岸英已经是苏联红军的一名中尉,对于这次的父子重逢,毛泽东已经等了19年的时间,他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坚持要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毛岸英。

毛泽东对毛岸英的要求十分严格,父子俩仅仅在一起吃了两天饭,就把儿子安排到了机关食堂和大家一起吃大灶。

回到延安的那段日子里,许多人对毛岸英的最初印象就是:“1.8米的身高,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为人处事大方开朗,不拘小节,还精通俄语、英语、德语。”

由于在苏联待了长达9年的时间,毛岸英已经养成了与延安不同的生活习惯,喜欢直呼他人的名字,习惯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毛泽东对儿子的这些“洋作派”很是担忧。

一天下午,毛泽东把毛岸英叫到王家坪驻地,在屋外大树下的石桌旁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可是你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上过中国的‘劳动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这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你说好不好?”

在毛泽东的眼里看来,毛岸英是一个有志青年,需要多受摔打和锻炼,尤其需要先渡过农村和基层这一关。

毛岸英十分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爽快地表示:“愿意向农民学习”。

在出发去“劳动大学”之前,毛泽东特意让毛岸英脱下西装,换上了自己打过补丁的灰布衣裤,便踏上了蜿蜒起伏的黄土高原,前往几十里之外的吴家枣园。

在拜师务农的日子里,毛岸英和其他农民一样,睡土炕,吃粗粮,干农活,不仅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在歇息的时间也不忘关心革命发展。他一个月回一次延安,每次都会向父亲毛泽东请教有关革命和社会问题。

有一次,毛泽东让毛岸英把手伸出来,看着手上满手的血泡,毛泽东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说:“农民手上有老茧,你手上却有血泡,说明你还没学好,等手上老茧厚了,才能说‘劳动大学’毕业了。”

1946年秋天,以胡宗南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向中共边区发起进攻,在党组织的多次催促下,毛岸英返回到了延安。看着儿子身上的蜕变,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啊,白胖子成了黑胖子喽!”

1948年12月,毛岸英跟随中共中央来到了河北西柏坡,进入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为党中央安全进入北平做准备。

1949年2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二天,毛岸英就陪同两个扫雷专家带领解放军华北军区的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的先遣队进入北平,主要任务就是:“排除地雷炸弹,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确保中共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安全进入北平。”

10月15日,毛岸英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刘思齐在北京结婚,毛泽东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婚礼现场非常简单朴实,仅仅在颐年堂的后院摆了两桌宴席。

在婚宴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送给了儿子儿媳一件旧呢子大衣当作结婚礼物,并打趣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们,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时穿的,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晚上可以当被子盖,你们俩都有份。”

在如今看来,毛泽东为儿子举办的婚礼,以及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均太过于简单了,简单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然而,正是毛泽东的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也成为了毛岸英此后的行为准则。

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已故妻子杨开慧的亲哥哥,他曾写信给妹夫毛泽东,希望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官职。但是毛泽东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在回信中写道:“不要有任何奢望,也不要使政府为难。”

杨开智依然不甘心,他找到了表弟向三立,请求向三立出面找外甥毛岸英求情。向三立便写信给毛岸英,表达了希望能帮杨开智在湖南谋个官职的想法。

10月24日,一向做事雷厉风行的毛岸英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信回复向三立:“来信中提到舅舅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子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希望舅舅杨开智能够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

在回信中,毛岸英还阐述了共产党的人情观:“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共产党要坚决站在人民利益方面,即使“大义灭亲”也在所不惜。”

其实,毛岸英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自从在北京工作后,就有许多亲戚朋友给他写信,有的人甚至直接到北京来找他,目的都是想让他安排工作。

但毛岸英跟父亲毛泽东一样,始终顾全大局,识大体,不搞个人关系,对亲友的不合理要求坚决抵制。他的这种大公无私的做法,也让毛泽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毛岸英从来不以身为领袖的儿子自居,他曾多次提出想要下放到基层工作,到工人中间去。

1950年春夏,毛岸英得偿所愿,被调往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并下定决心要在工厂里连续不断地工作十年。

平时,毛岸英与工人们一起排队吃大食堂,一起骑自行车上下班,他始终都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最普通群众的位置。

在刚刚结婚那段时间里,或许是毛岸英坎坷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每个周末,他都会带上妻子去看望父亲。

尽管毛泽东平时日理万机,但每次见到孩子们前来,他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享受这一刻难得的天伦之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新中国的再三警告,强行越过“三八线”,并对中朝边境的目标实施轰炸。

毛泽东经过一番仔细的考量,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毛岸英第一时间就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表达了“想要入朝参战”的想法,却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为中国革命的事业失去了五位亲人,更何况这次进入朝鲜作战,面对的可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

看到毛岸英的态度如此坚决,许多人都劝毛泽东亲自出面制止,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还谁去。”

除了担心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会有危险,彭德怀还有两点担心。一是,毛岸英新婚燕尔,和妻子刘思齐结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果现在去朝鲜作战,刘思齐会不会有意见。二是,毛岸英去朝鲜具体干什么呢?

关于彭德怀的第一个疑虑,毛岸英说自己已经征得了妻子的同意。毛泽东出面说话,也随即打消了彭德怀的第二个疑虑:“毛岸英的俄语好,正好可以在彭德怀身边担任俄语翻译。”

最终,彭德怀答应了让毛岸英入朝作战的请求,并说:“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然而,从刘思齐后来的反应来看,毛岸英显然没有告诉妻子自己“入朝参战”的决定。

1950年10月14日晚上21时多,毛岸英赶到医院,看望因为阑尾炎而开刀住院的妻子刘思齐,这一晚的见面,也成为了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毛岸英告诉刘思齐:“第二天要出差,而且那个地方通讯不方便,如果收不到信,你千万不要着急。我不在的时候,你要每个礼拜都去看爸爸,还有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要把学业完成。”

最后,毛岸英还特别叮嘱刘思齐:“岸青你多照顾”

晚上23时,毛岸英离开医院,看着刘思齐单薄的身影,他向妻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半天才抬起头来,随后骑着自行车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直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刘思齐才意识到,之前毛岸英的叮嘱,实际上就是遗嘱,最后的那个鞠躬,也正是在向自己做最后的告别。

毛岸英特意去中南海面见毛泽东,他想当面问父亲一个萦绕在心头许久的问题:“爸爸,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对于毛岸英提出的这个问题,毛泽东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等你从朝鲜回来,爸爸给你答复。”

谁也没有想到,毛岸英与毛泽东的这一分别,竟然成为了永诀,直到牺牲也没有能够亲耳听到父亲的回答。

1950年11月25日拂晓,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刚刚搬进了一个半山腰的矿洞里,由于“联合国军”的飞机每天轰炸,志愿军已经先后换了四个驻地。

突然,敌人的飞机再次来袭,无数枚凝固汽油弹从司令部的上空倾泻而下,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房屋。

防空洞内的彭德怀立即派人冲向起火的方向救人,最终只在废墟中找到了两具烧焦的烈士遗体。

从一只已经烧焦的手表表壳上,人们分辨出那是毛岸英的遗体,因为这只手表是他出国前夕,岳母送给他的纪念品,此时毛岸英年仅28岁,距离他进入朝鲜作战也只有34天的时间。

彭德怀和志愿军党委成员商量后,决定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报告给中央军委,并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起草电报,这封只有短短几十个字的电报,彭德怀竟写了一个多钟头:“军委高、贺,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周恩来接到了这封电报,考虑到毛泽东正在处于病中,于是决定:“暂不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1951年1月2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后,周恩来才将毛岸英牺牲的那封电报送给毛泽东看。

根据当时的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在自己的《叶子龙回忆录》一书中记载:“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没有流泪,也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沉默了一会后,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他顶着巨大的悲痛,说出了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直到1954年12月,志愿军司令部向毛泽东发报,询问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北京,毛泽东再次只说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就这样,毛泽东把儿子的遗骸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永久留在了朝鲜的那片土地上。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父亲,命运带给他的巨大悲痛,他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最让毛泽东担心的是,结婚仅一年的儿媳刘思齐,应该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按照毛岸英离开之前的嘱托,刘思齐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望毛泽东,她每次都会问:

毛泽东总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找一些理由搪塞刘思齐,这一骗就是三年。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毛泽东将儿媳刘思齐找来,正式告诉了她“毛岸英早就已经牺牲”的消息。

后来有一次,刘思齐再次向毛泽东问起了那个困扰毛岸英很久的问题:“爸爸,您说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泽东当即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刘思齐感叹道:“岸英活着的时候,要是听到爸爸这么说,该多高兴啊。”

此时的毛泽东已然是无语凝噎,唯有泪两行。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对于儿子的思念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也从不后悔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


阅读394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